当下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虽然处于存量竞争时期,但庞大的人口基数造就的消费市场仍然撑起了千亿级市场规模,这块蛋糕不仅吸引着外资企业持续深入布局国内市场,在注册制限制下不少国际大品牌通过跨境渠道加速在国内市场的渗透。
作为一家为国际大品牌代运营电商经营的企业,跨境通的日子并没有随着跨境渠道的回暖变得好起来,今年上半年不仅主体业务母婴用品下滑明显,连续两年亏损的态势也未能扭转,而且还暴露出业务依赖症、客户集中度风险、转型阵痛等深层矛盾。
业务多元化已经被各行业被视为企业分散风险、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涉足多个品类和市场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但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企业的多元化业务做的并不好。
跨境通2025半年报数据就显示其业务结构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跨境通上半年实现盈利收入26.31亿元,其中母婴用品业务贡献突出,营收达到24.29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高达92.33%,虽然同比下降了10.33%但母婴用品在其业务版图中的主导地位依然无可撼动。
就跨境通的业务来看母婴用品的高占比并非偶然,其跨境进口电商业务主要由优壹电商运营,而优壹电商长期专注于母婴领域,产品方面以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主、保健产品为辅的结构精准对接市场刚性需求,在天猫商城、天猫国际、抖音、小红书等主流平台,代运营 “爱他美官方海外旗舰店”“纽迪希亚海外官方旗舰店” 等一系列知名品牌旗舰店。
要知道母婴用品的市场需求和人口出生率、家庭消费能力等因素关系密切,而且国内外品牌众多,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的同时新进入者也不断涌现,品牌之间通过价格战、产品创新、营销推广等手段争夺市场份额。
近年来持续下滑的出生率也导致母婴用品市场规模增速放缓甚至萎缩,一旦市场需求大幅变化跨境通高度依赖母婴业务的营收模式将直面市场冲击。如果未来跨境通不能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服务的品质,其在母婴用品市场的优势地位可能被削弱,进而影响企业整体业绩。
跨境电子商务行业正经历从流量红利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型,跨境通的供应链风险暴露无遗。一般来说供应商资源的多元化能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营,拥有广泛且优质的供应商群体不仅能在采购价格上获得优势,还能大大降低因单一供应商问题导致的供货中断风险。
跨境通就面临供应商集中程度偏高的困局,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高达22.25亿元,占报告期采购总额的97.83%,其中对客户A的采购额为22.1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更是达到97.17%。如此高比例的采购集中在少数供应商尤其是单一供应商上,在电子商务行业中实属罕见。
过度依赖单一客户会削弱企业的议价能力,但跨境通绝大部分采购需求依赖客户A,因此在价格谈判、交货期协商、产品品质衡量准则等方面可能处于被动地位。客户A如果提高供货价格跨境通可能因缺乏其他可替代的供应渠道,不得不接受高价从而压缩自身利润空间,而且如果出现延迟交货的情况,跨境通也难以通过更换供应商来及时满足自身业务需求,进而影响下游客户。
原本国内新生儿人数的持续减少就让母婴进口业务的发展前途面临不确定性,单一客户依赖问题使得跨境通面临巨大风险,一旦客户A出现原材料短缺导致没办法按时足量供货、运输渠道遇阻等问题,跨境通的业务将直接受到冲击。
![]()
跨境通作为一家较早布局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早在2014年就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环球易购进入跨境电子商务领域,随后业绩快速地增长,2018年先后收购了帕拓逊和优壹电商,当年营收高达215亿元,其中跨境出口电商业务占比超过70%。
但自2019年起受到库存积压、商誉减值、疫情等影响出口业务开始大幅度地下跌,2020年亏损高达20.6亿元并被戴上了*ST的帽子,此后为了扭亏先后通过剥离亏损业务、预重整程序来化解债务危机,期间跨境通的业务贡献出现对调,进口业务开始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其2024年财报显示,跨境进口电商业务收入约27.09亿元,占总营收92.79%。
但2024年跨境通对优壹电商的业务模式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经销模式转为代运营模式,就业务形式来说经销模式需要大量资金用来采购母婴用品等货物,一旦市场需求波动或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还可能面临贬值风险。而转型为代运营模式后不用大规模囤货减轻了金钱上的压力,运营风险也随之降低,这种模式主要是给品牌方提供运营服务来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虽然降低了库存积压等风险,但利润来源相对单一且毛利空间也受服务费率等因素制约。
这些从跨境通的业绩表现也能看出,此前经销模式时它的毛利率可达20%,但转型后2024年毛利率降至8.34%,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8.55%,这种搬运工式的角色盈利高度依赖品牌方以及规模效应,而且跨境通在代运营领域的竞争力显然也不十分突出,难以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
跨境通的股权结构也正经历剧烈震荡,前不久跨境通发布的公告显示,因公司股东杨建新部分股份被司法拍卖并完成过户,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为新兴基金公司,目前公司仍处于无控制股权的人、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
此前股东杨建新因一系列司法纠纷导致其持有的股份多次被司法拍卖,2025年7月17-18日杨建新持有的800万股股份在京东网络司法拍卖平台被公开拍卖,后由竞买人韩莉莉竞买成功并完成过户。而在此之前和之后,杨建新及其一致行动人新余睿景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因证券回购合同纠纷,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被强制执行,两次合计被强制执行1547.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99%。
今年3月跨境通还公布第一大股东杨建新所持公司股份3354万股将被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5年3月20日10时起在淘宝司法拍卖网络站点平台上进行公开拍卖,法拍起拍价为4.76元/股,成交价至少超过1.87亿人民币。
其实早在2022年杨建新就因股票质押违约、证券回购纠纷等多次被强制执行,频繁拍卖使得杨建新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一下子就下降,从2017年的20%以上大幅缩水,截至目前杨建新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跨境通1.22亿股,持股票比例降至7.91%,而新兴基金公司以8.01%持股比例接替杨建新成为新任第一大股东,并且此次变动后跨境通不存在持股50%以上的控制股权的人,也不存在可实际支配公司股份表决权超过30%的股东。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控制股权的人和实际控制人掌握着企业的战略方向和运营决策大权,特别是控制股权的人凭借持有的大量股份在股东大会的决议中拥有关键话语权,而实际控制人即便不是股东也能通过投资关系、协议等手段实质性地支配公司行为,从而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虽然目前新兴基金公司持股票比例最高,但自身也没办法完全主导跨境通的走向,而且在另外的股东等多方力量相互制衡之下导致公司缺乏明确的控制核心。不同股东对自身利益和市场的判断不同,提出的战略方向也可能有出入,这可能会引起公司战略制定周期延长,而且决策效率、应对市场突发变化、以及在公司治理稳定性等方面都也许会出现风险。
跨境电商出口领域中销售渠道多元化已成为行业明显趋势,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拓展第三方平台、自建网站、社会化媒体电商等多种渠道,以全方位触达更广泛的花钱的那群人以此来降低经营风险。
在此背景下跨境通的出口电商业务渠道布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跨境通2025半年报数据分析来看,其出口电商业务在公司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已处于较低水平,上半年出口电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仅占总营业收入的7.23%。
其中自营网站(含移动端)实现营业收入874.33万元,和去年同期的2613.92万元相比下降幅度高达66.55%。而在第三方平台方面,Amazon、Temu等平台实现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 9.54%,这一降一升的数据对比反映出跨境通出口电商业务渠道重心从自营网站向第三方平台转移的轨迹。
推广投入减少是自营网站收入下降的直接原因,推广费减少后跨境通的自营网站流量萎缩、竞争力明显落后,其ZAFUL月活用户也从2023年末的147万降至2024年中的32万,用户粘性流失,后劲明显不足。
第三方平台依靠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成熟的流量分发机制成为不少品牌的布局重点,比如Amazon、Temu等平台拥有完善的物流、支付、售后等一站式服务,降低了跨境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使其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产品营销售卖和品牌推广上。
但第三方平台规则频繁变动是企业的一大挑战,不少第三方平台会依据市场情况、自身战略不定期调整商品上架规则、销售政策、广告投放政策等,而且激烈的竞争也使得第三方平台获取流量和订单的成本一直上升。商家在这一些平台发展可能会面临商品下架、店铺限流、罚款等,而且随着流量越来越贵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广告投放、促销活动,这些都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不论何种行业赚钱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只有赚钱了才能保障企业日常运营以及后续的扩张创新,而跨境通近年来深陷亏损泥沼,业绩表现堪忧。
2023年跨境通全年实现总营业收入66.16亿元,同比下降8.8%;归母净利润亏损968.82万元,同比下降153.98%;2024年,跨境通营收57.19亿元,但净利润却亏损高达4.79亿元,同比下降4842.16%。在被看成是跨境电子商务旺季的第四季度跨境通的亏损最为严重,达到4.61亿元,同比下降9475.04%,占到年度总亏损的96%。
进入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依然没能扭转亏损局面,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仍处于亏损状态。从这两年看,2024年跨境通进口电商业务营收达到53.26亿元,同比下降12.68%,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业务则实现盈利收入约3.57亿元,同比大幅度地下跌22.59%,跨境电子商务板块表现不力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业绩。
不过资产减值计提是亏损的重要原因,根据年报,2024年由于商誉、应收款项及存货减值计提,跨境通资产减值金额高达4.68亿元,占总利润比例为105.53%,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资产减值不仅侵蚀了利润还逐步扩大了亏损。
跨境通此前的激进扩张策略收购了多家公司,随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经营问题,部分子公司经营不善引发了商誉减值。而存货减值则可能是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存货积压、商品的价值下跌等使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
跨境电子商务行业里企业的亏损周期通常为1-2年,而跨境通的转型效果没有到达预期可能会使企业连续亏损,如果2025年主营业务仍旧没办法盈利跨境通或将再次面临退市风险。
回顾跨境通发展历程,2016到2018年无疑是其高光之年,营收高达215亿元、市值一度接近400亿元,旗下自有品牌ZAFUL也在全球快时尚领域崭露头角。繁荣之下危机已然浮现,急速扩张、野蛮铺货的模式导致了巨额库存积压,2018年存货高达51亿元,占流动资产总额的59%,存货积压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也为后续财务危机埋下伏笔。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经营问题逐渐暴露,跨境通业绩从2018年的215.3 亿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57.19亿元,其中2019年跨境通净利润大幅度地下跌,净亏损高达27亿元。为了扭亏跨境通采取了一系列“断臂求生”的措施。
先后出售帕拓逊100%股权并对环球易购申请破产,帕拓逊和环球易购曾是跨境通跨境出口业务的重要支柱,出售及破产也还是为了减轻债务负担和经营风险。而且跨境通还进行了董事会重大改组,希望能够通过管理层的变革引入新的思路和管理方法,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
但从这几年的业绩看跨境通一系列的自救动作没能达到预期目标,2020年仍亏损20.60亿元,2021年通过一系列挽救措施后实现盈利6.74亿元,但2023年、2024年再度陷入亏损。而2024年优壹电商从经销模式转为代运营模式,转型后毛利率大幅度地下跌,盈利能力并没能有效提升,资产剥离虽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减轻了债务压力但也失去了部分核心业务和市场占有率,出口电商业务占比也急剧下降,跨境通想要摆脱困境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行业思考:跨境通作为较早布局跨境业务并找到赢利点的企业确实过了几年好日子,但激进扩张带来的后果延续至今,目前也仅有优壹电商支撑着业绩,但优壹电商主要是代理进口奶粉,一旦品牌方收回代理权后果可想而知,毕竟2024年其代运营占比就已经很高,品牌方收回代理权后该业务收入骤降12.68%。


